『你是我的誰?說不出口的終生契約。』(另一種親子關係)
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帶著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來到門診。那少年臉上滿是不在乎的神情,坐下時垂著頭,視線空望著另一邊角落。
我看他的打扮:穿著制服、頭髮沒染,沒有奇奇怪怪的耳環、鼻環,對醫師的態度還算有禮,但就是非常反抗那個女人。或著應該這麼說:他姑姑。
「醫生我跟你說,這孩子不知道怎麼了,一天到晚打電動,功課也越來越差,」她連珠砲地說,。
「我稍微說幾句,反而跟我頂嘴。學校老師也說他行為有偏差,要我帶來看醫生,他怎麼也不願意。」
「你是他姑姑,怎麼是你帶他來,不是他父母呢?」我好奇問道。
「他爸爸中風,長期在家,生活自理都有困難。」姑姑說道。
「媽媽呢?」我心忖這姑姑怎麼沒一次說清楚。
「他媽媽。。。」姑姑欲言又止,「他媽媽回中國去了。」
我瞥見那少年的頭垂得更低了。
原來,少年的父親已七十多歲,身體不好。少年的生母早年過世,前幾年爸爸健康還可以,透過介紹娶了中國籍配偶。
後來爸爸不幸中風,少年的新媽媽初始照顧爸爸算盡心盡力,後來爸爸神志不太清楚,脾氣暴躁,新媽媽就不回家了。到底是不是回中國,其實也只是個猜測。
這個姑姑,單身未嫁,是少年爸爸的親妹妹。
「看來你對他的狀況很著急,」我問姑姑。「他發生甚麼事?」
「他最近上學常遲到,這個禮拜就三次,還有。。」話沒說完,少年就插話:「禮拜一是因為你自己太晚來載我才遲到的!又不是我害的!」
「那其他兩次呢?我每次跟你說訂了鬧鐘就要起床,晚上不要一直打電動,你就是不聽!」兩邊開始互向指責,重演家裡常見的場景。兩人在診間針對生活中的細節有不少爭執,讓我聽了頗有感觸。
--
我要怎麼告訴兩人『我眼中的他們』呢?
我知道這少年會疑惑:「你是我的誰,憑甚麼管我那麼多?」、「我爸媽都管不到我了,就讓我爛掉吧!」
我同時也知道,姑姑心中會疑惑:「我只是來幫忙的,當初看這孩子可憐,想幫他一把。沒想到他不感激,還常頂嘴,真是受夠了。」、「不要操那麼多心!還是閃遠一點,畢竟是外人,先回家去吧!」
這些心聲,不單是我心裡的猜測,而是他們話中透露出這種感覺。但至今還沒撕破臉,沒說得那麼難聽。
--
我對少年說:「你其實很猶豫,也很捨不得。猶豫的是『到底要不要讓姑姑當你真正的媽媽』;捨不得的是『你真正的爸爸媽媽,包括原本的新媽媽』。」
「若是你心中真的認定姑姑是媽媽的話,好像你心中的爸爸媽媽就真正離開了。」少年沒有反駁。
「姑姑你也很猶豫,也很捨不得。猶豫的是『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,是不是要做承諾,照顧這少年一輩子,甚至當他媽媽』;捨不得的是你過去的青春。」
「你多年未嫁,但對婚姻仍然有憧憬。現在單身,卻突然多了個十幾歲的兒子。如果你就這麼接受,那麼過去的你又是甚麼呢?拋不開過去的自己,是你不捨的地方。」姑姑也沒說話,似乎在思考著甚麼。
「但我注意到,你們的互動根本就是『貨真價實的母子』,彼此親密而且關心,只是對心中的契約有不安全感。那個『我是你的誰』的契約。」
最後兩個人都若有所思地離開診間。
--
現在社會角色互動越來越多元化。夫妻離異、各自再娶再嫁,外籍配偶、新移民,非婚生子女、性別認同,男女交往的多角戀情等,在在讓人產生「你是我的誰」的疑惑,是根本的認同議題。
這非常重要且影響深遠,卻經常隱而未現。接著,從內在心理衝突為始,衍生成外在語言或情緒衝突。惟有透過心靈交流,誠懇用心的溝通,才能重新塑造新的認同價值。
若雙方拉不下臉,家庭治療師能憑藉專業與第三方角度,協助兩邊說出心裡的話,進而修復彼此關係。
--
圖片來自pixabay